铸就精良的产品品质

共享发展成果,共同推动行业发展

江西大豆浓缩蛋白为什么是饲料原料?

发表时间:2023-07-20 访问量:23664

一、简介:

大豆浓缩蛋白(soybean protein concentrate,SPC)是以低温豆粕或豆粕为原料,经乙醇除去非蛋白成分后获得的产品。自20 世纪50年代SPC工业化生产以来,就广泛应用在食品和饲料工业。SPC作为植物蛋白原料,在饲料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。江西浓缩蛋白设备

乳猪的消化系统尚未完善,并且在断奶期间又有很强的应激性,需要适口性好,消化吸收率高,品质稳定的蛋白质原料。此时选择好的蛋白质原料对乳猪的顺利成长至关重要。大豆浓缩蛋白作为一种可消化的蛋白含量高,各种氨基酸含量极其丰富,动物食后消化吸收率高,适口性好,抗营养因子和难消化寡糖以及致病菌含量都极低的蛋白原料,非常适合断奶乳猪的生长需要,是乳崽猪健康生长的理想选择。

大豆抗营养因子是影响饲料中大豆蛋白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素。大豆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、脲酶、凝集素(热敏性)、植酸、寡糖、单宁、抗原蛋白(热稳定性)等。而通过酸、醇处理豆粕主要用于生产大豆浓缩蛋白,主要工艺流程包括粉碎、去皮、浸提、分离、洗涤、干燥等,去除豆粕中可溶性非蛋白组分(可溶性糖、灰分、醇溶蛋白以及各种挥发性气味物质等)后得到的含有70%(干基)以上蛋白质的大豆蛋白产品(1吨豆粕或低温豆粕可生产约710kg的大豆浓缩蛋白,得到约200kg的大豆糖蜜(以干基计))。由于在加工过程中去除了寡糖类胀气因子、胰蛋白酶抑制剂、凝集素以及皂苷等抗营养因子,并使得大豆蛋白结构发生变性,大量的疏水基团暴露,氮溶解指数降低,功能性减弱。SPC除对蛋白进行“浓缩”之外,还大幅度减少了大豆抗营养因子。

大豆浓缩蛋白产品在我国主要的生产厂家有益海(泰州)粮油工业有限公司、山东中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、益海(防城港)大豆工业有限公司、福建长德蛋白科技有限公司,这些企业的年产量在30万吨左右,占全国年总产量的 90%以上。

二、大豆浓缩蛋白的生产工艺:

1)乙醇浸提法 50%~60%乙醇

2)酸浸提法 稀酸 pH4.5

3)湿热浸提法 温度66~93℃, pH5.3~7.5

1、乙醇浸提法

利用低变性脱脂豆粕中的蛋白质能够溶解于水中,但不能溶解于高体积分数的乙醇溶液中这一原理,采用体积分数为 60%~65%的乙醇溶液对低变性脱脂豆粕进行洗涤,以去除醇溶性的碳水化合物、 灰分及部分醇溶性蛋白质等物质, 剩下的不溶物经脱溶、干燥而得到大豆浓缩蛋白产品。

醇法制备的大豆浓缩蛋白是一种高蛋白的大豆制品,其氨基酸组成合理,产品的风味清淡、色泽较浅,蛋白损失较小。然而由于醇溶液的变性、沉淀作用,使得产品中的蛋白质发生变性,功能差,使用范围受到限制。

2、酸浸提法

用水将脱脂豆粕溶解(比例10: 1~20: 1),用酸调节pH4. 5,除去可溶性碳水化合物,40℃提取30~45min,离心,调中性,喷雾干燥。制备溶解性好的蛋白产品,风味逊于乙醇法制取的产品,同时生产过程中需耗用大量的酸碱溶液,排出废水较难处理。

3、 湿热浸提法

利用蛋白质发生变性不溶于水的特点,除去其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、盐及糖类,干燥即制得浓缩大豆蛋白。由于蛋白质得率低,色泽深,豆腥味重,蛋白质严重变性,产品功能性差,此法已基本被淘汰。

由于环保及经济性等原因其它生产加工方法已停止生产,现在的生产企业均采用醇法生产大豆浓缩蛋白。醇法生产的大豆浓缩蛋白,优势相对明显:

1)蛋白质含量:

醇法大豆浓缩蛋白通常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含量, 一般在70%以上(大豆浓缩蛋白生产企业内部控制工艺参数是产品粗蛋白为65%(以收到基计))。但是在加工工艺中, 如果蛋白质凝聚不充分,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含量下降。

2)脂肪含量:

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脂肪含量一般较低, 通常在1%以下。但是在加工过程中,脂肪含量可能会有所增加,特别是在溶解浓缩过程中。

3)颗粒大小:

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颗粒大小在加工工艺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,大小会影响蛋白质的溶解度和稳定性。通常,颗粒越小,溶解度和稳定性越高。

4) 溶解度:

溶解度是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重要性质之一,影响着其应用的效果,如饮料、肉制品等。溶解度可能会受到加工工艺的影响,在制备过程中,需要掌握合适的溶解温度和浓度。

5) 氨基酸组成

醇法大豆浓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对于其营养和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。根据研究,蛋白质含量越高,氨基酸组成越好,特别是支链氨基酸含量越高,蛋白质的生物价和凝聚性就越好。

微信图片_20240528171846.png

相关标签:

移动端网站